赤子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国际刊号:1671-6035
国内刊号:11-4627/C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44077 人次
 
    本刊论文
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兴趣问题

  论文摘要:兴趣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学习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心理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兴趣由需要、态度、情绪三个要素构成,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中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兴趣,要在教育环境上以“境”育趣、在教育内容上以“疑”引趣、在教育方法上以“趣”导趣、在教育效果上以“果”促趣。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兴趣 培育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行进,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持续发现学生的兴趣,知晓他们想要什么或想做什么,才能进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据此采取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可见,兴趣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学习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心理因素。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兴趣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

  1.思想政治教育中兴趣的基本内涵
  要想准确界说思想政治教育中兴趣的基本内涵,首先必须明晰心理学视阈中兴趣的基本含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它是个体以特定的活动、事物以及人为对象时所产生的带有积极性、选择性和倾向性的态度和情绪反应。1)兴趣不是对事物表面的关心和喜欢。任何一种兴趣的产生都是基于个体已经获得了某方面的相关知识或是通过参与这方面的一些活动后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需求就越强烈,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兴趣也就越浓厚。2)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兴趣与心理学视阈中的兴趣是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与一般的心理活动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将国家社会的既定要求有计划地传授给他们,使受教育者顺从、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进而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基于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兴趣是与行为主体一定的思想情感相联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持有的稳定指向和趋向,并且最终带有坚持这种认识的向往心情,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兴趣能够使行为主体的思想集中和倾向于指定的内容,使其道德认识更加深刻、情感体验更加丰富、信念更加坚定、意志更加顽强、行动更加积极主动。对于积极正确的兴趣,教师不仅要给予肯定和支持,还要大力弘扬和宣传;对于彼此间有矛盾的兴趣,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以积极引导;对于低级无效的兴趣,要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调整、纠正和转化工作。
  2.思想政治教育中兴趣的主要特征及教育要求
  (1)思想政治教育中兴趣的自身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兴趣除了具有心理学中兴趣的一般特性之外,更具有其自身的特点。1)认识上的稳定性和指向性。稳定性是指个体不但道德认识深刻、道德情感强烈、道德意志坚定,而且道德行为积极主动;指向性则反应出行为主体的个体需要、认知状况、理想信念以及抱负水平。2)形成上的实践性和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在一定时期内达到社会发展所需要水平的过程,故其兴趣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复杂性。3)互动上的亲和性和坚定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兴趣是需要心理、态度心理和情绪反映的有机统一体。兴趣相似或相近的学生具有互动上的亲和性,且彼此之间的关系会更加牢固。4)追求上的集中性和动力性。任何兴趣都指向客观的人或物,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兴趣在追求上的集中性;同时兴趣也会发挥动力源的作用,支撑着人去执著追求。5)在内容上的主体性和时代性。兴趣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不同时代的人兴趣爱好会不一样;即便是在同一时代的不同行为主体,也会产生不同的兴趣;就是同一个行为主体,基于生活方方面面影响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兴趣。6)功能上的持久性和效能性。一旦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功能上具有持久性。良好持久的兴趣一定是最有效能的兴趣。7)组成上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规定的丰富性,以及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多方面诉求,使其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的特点。
  (2)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兴趣的教育要求
  认识上的指向性和稳定性,要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实施教育;形成上的实践性和复杂性,要求具体分析、趋利避害、强化兴趣;互动上的亲和性和坚定性,要求把那些有相同或相似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形成合力;追求上的集中性和动力性,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兴趣的动力作用;内容上的主体性和时代性,要求根据时代和实际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理顺各种矛盾;功能上的持久性和效能性,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稳定的兴趣,使其发挥长久的效能;组成上的层次性和递进性,要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志趣,且以志趣为统摄。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兴趣的构成要素及其教育中的功能

  (3)情绪
  情绪是人们在心理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人们所有的心理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体验,人们每时每刻都处在一定的情绪状态之下。兴趣心理作用的发挥往往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同时这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反过来又会强化兴趣。对情绪心理进行研究,掌握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有助于我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2.兴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之所以要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中兴趣的内容要素及其结构,是因为其组合的优劣决定着其功能发挥的好坏。思想政治教育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结构完备、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其中,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点,心理教育是基础。兴趣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2]。
  (1)兴趣在思想教育中的功能
  一是选择思想信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兴趣能够像“磁石”一样,对所有信息进行有效的甄别和筛选,这是其选择功能的具体表现。二是强化思想认识。学生对符合自己观点的各种理论认识总是给予积极肯定,而对有悖于自己信念的观点认识往往给予否定改造。三是促使新思想形成。在好奇心和兴趣的促使下,学生极易形成新思想,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兴趣在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一是坚定政治立场。一个爱国热情高涨、政治立场坚定、国家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学生,他必定有很浓厚的兴趣去关切时政时事。二是强化政治情感。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往往会投入百分百的热情用心去实践和操作;当他们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愉悦之感时,又会筑起积极的情感状态。久而久之这种状态就会成为稳定的情感并固化下来。
  (3)兴趣在道德教育中的功能
  一是兴趣与道德认知。道德认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兴趣的内容、性质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兴趣对其有效性的发挥具有能动作用。二是兴趣与道德情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兴趣是衍生和强化学生道德情感的动力之一;只有学生理智地明辨是非并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时,才能生成正确的道德情感。三是兴趣与道德信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兴趣与道德信念是一种融合互通的关系,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四是兴趣与道德意志。强烈的兴趣有助于顽强道德意志的形成,而坚定的道德意志又有利于兴趣的进一步深化。五是兴趣与道德行为。兴趣能够激励学生为达到某种道德目标而付诸实际行动,而道德行为的付出又能加深行为主体的兴趣浓度。
  (4)兴趣在心理教育中的功能
  当下,一些学生难以应对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在身体、心理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下,难免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疾病。针对愈演愈烈的心理问题,拥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显得尤为重要。而兴趣的培养,恰恰能缓和学生紧张的情绪状态,尤其是培养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广泛兴趣。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更能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理念。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兴趣的运行机制

  事物的运转和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其内部各要素的协调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兴趣的运行机制是指兴趣在运行过程中各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形成的机理和运行方式,它要求兴趣内部的需要、态度和情绪协调发挥作用。
  1.兴趣的内在心理机制
  兴趣是意识层面的东西,属于观念的范畴;是一种心理活动。既然是心理活动,就要探讨其内在的心理机制。
  (1)需要假设
  个体兴趣并非由客观事物直接产生,而是以需要为中介产生的,即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决定了兴趣的产生。人们在社会中生活,总会遇到生理和社会等方面的某种欠缺,需要就是人们力求满足这种欠缺的心理倾向。当客观事物满足个体需要时,个体就会对其表现出好感和兴趣;反之主体对其就没有兴趣,甚至厌恶和憎恨。
  (2)认知假设
  认知是指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揭示事物对于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一系列认识活动。认知心理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心理活动,没有相当的认识或缺少相应的认知能力,人就无法顺利地完成生活中面临的种种任务。兴趣的产生与人的认知联系紧密。
  (3)信息假设
  当一些新颖、陌生、美好的事物出现时,出于好奇的本能,人会对其产生认识的需要和了解的兴趣。然而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评价、价值判断也因人而异、各不相同,正确评价和过滤这些信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2.思想政治教育中兴趣的运行机制
  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质是“形成道德认知—端正道德态度—植入道德情感—转化行为习惯”的过程。因此,除了要明确兴趣内在的心理运行机制外,还应考察其外在的运行机制。
  (1)兴趣与道德认知的良性互动
  道德认知是道德教育的前提,没有一定的道德认知,品德认识向实际行为的转化便无从谈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兴趣就来源于学生对客观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兴趣一旦形成,学生又会在兴趣作用的推动下进一步探索研究,从而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道德认识。由此可见,二者是良性互动的关系。
  (2)兴趣与端正态度的相互融通
  任何行为都是态度的反映和表现。行为是以态度为依据的,端正的态度是指导行为的前提、基础和关键。如果对某种事物感兴趣,那么他们对待该事物必定持有认真端正的态度;反之,持有端正态度的人,对任何事情即使不是很喜欢或很感兴趣,但起码是不讨厌。可以看出,兴趣和端正的态度是相互融通的。

  (3)兴趣与道德情感的互为促进
  当学生对某种道德观念感兴趣时,在情感上就会表现出积极肯定的情感趋向,就会将自己的注意集中在对这类道德信息的采集上。同时,当学生的某种积极肯定的情感强烈时,此时他的自信心、责任感、自制力等优良品质也会得到充分的显现,兴趣作用也能得到持久的发挥。因此可说,兴趣和道德情感是相互促进的。
  (4)兴趣与道德行为的协调统一
  为了追求自己爱好和感兴趣的事物,学生会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因为浓厚的兴趣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它们与兴趣一起发挥作用,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高昂的斗志,最大限度地调动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达到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兴趣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而精神层面的兴趣是学生在认知客体基础上心理活动的结果,因此必然有其内在的心理运行机制。同时,兴趣还应有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机制。其心理运行机制给我们提供了兴趣产生的可能性,而过程运行机制让我们进一步清楚了兴趣产生以后是怎样具体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只有把两个运行机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思想政治教育中兴趣培育的良好效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中兴趣的培育路径

  既然兴趣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居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培育和养成行为主体正确和合理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教育环境:以“境”育趣
  情境的创设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良好的情境有利于兴趣的激发和调动,反之则亦然。首先,教师要关切自己的言行举止、举手投足。教师若能以身作则并言传身教,就能以自己的心灵为学生的心灵导航。其次,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消化、吸收、体验并践行教育内容。兴趣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反过来相应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或使已经形成的兴趣得到强化和巩固。再次,利用现实社会中的重大事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社会热点、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是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教育的突破口、有效载体和最佳时机。最后,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发学生求真求美的兴趣。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身心的调节、人格的塑造具有无形的感染力。
  2.教育内容:以“疑”引趣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其内容单调乏味、枯燥陈旧,极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疲劳甚至是厌学情绪。首先,教师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入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找准学生感兴趣但又在认识上存在空白的地方为切入点,将这些内容及时地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中;另一方面,要及时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其次,要注重让学生就某个问题、某个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学生就某个问题或某个现象进行自己讲解或自己说理的过程就是其大脑不断思考的过程,即便是即兴发言也是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原有知识不断巩固和新知识持续产生的过程。
  3.教育方法:以“趣”导趣
  方法选得好、运用得巧,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让他们及时有效地将教育内容内化自己的认识并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首先,要抓住教育对象好奇、好胜的天性,不断地变化教育形式方法,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让学生常听常新,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其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这既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又能给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提供更多的借鉴。再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现代科学技术集丰富多彩的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能够以喜闻乐见、生动形象的方式将所要传授的内容寓于其中,更易于学生接受、消化和吸收。
  4.教育效果:以“果”促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获得成功有利于兴趣的激发。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在突出重点、抓住难点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教育和引导教育对象,帮助他们认真分析存在差距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其次,当学生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和成绩时,教师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继续努力的热情。有的学生经过努力但效果仍然不佳,此时教师更不能否定他所做的努力,要在肯定的基础上帮助他,以避免其丧失奋斗的信心和勇气。再次,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点滴进步并使其学会肯定和自勉。只要拿自己的今天和自己的昨天相比有所进步,就应该给予自己褒奖,让自己在成功享乐中进一步激发兴趣。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赤子》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赤子》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